top of page

世界中國學研究會

文章来源: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WeChat ID: wenminghujian

Profile: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以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为实体,联合北师大、人大、民大、浙大、文化部外联局、国家外文局、国际儒联等单位,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研究和学术研究为主旨,努力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智库、学术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阎伟红:让每一个西方人喜欢汉字

作者:王雪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近三十年的美国生活,让阎伟红老师习惯了用英语交流,也习惯了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与你聊天,让我感觉自己的中文水平进步很大。”他这样打趣自己。但是,中国对他的影响已然深入骨髓。正如在咖啡店被问到要喝点什么时,这位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老师出人意料地摆了摆手说:“我带了热水。”

 

“我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者”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取得了科学管理与领导学(MSL)硕士学位之后,阎老师一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他曾在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也曾做过NBA五人运动员中国区的经纪人。在进入大学工作之前,他正从事教育咨询工作,即使是现在的美国社会,这个行业依然热门且收入可观。从企业家到学者的转型,阎老师坦言可能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但此前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独到眼光,令他开展学术研究的路径也区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者。回顾他这些年来在美国推广中国书法文化的成果,我们也能从中窥见某种企业家的特质。

 

      作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的七年中,阎老师认为自己的身份不仅是一名学者,还是战略的策划者、决定者和执行者。美国的教育让他具备了“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高效、普及面广、本土化,这三点一直是阎老师在孔子学院发展的过程中不懈追求的。

 

      200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开幕。当时,阎老师坚持将开幕仪式地点选择在当地最好的酒店举行。这一举动,就是为了能够“打响孔院在夏洛特地区的第一枪”。这场仪式斥资约4万美元,居当地华人活动榜首。在几乎没有助手的条件下,阎老师成功完成了400名嘉宾参加的美国第46所孔子学院的挂牌典礼仪式。他在回忆时意外地使用了“nightmare”(噩梦)一词。对此,他解释道,“我们做的许多事,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费佛尔孔子学院由阎老师一手建立,从策划、启动到运作,他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每一个环节都令人倍感艰辛。他没有细数其中的苦与辣,但是他说,很多时候感觉自己真的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Chinese Calligraphy Immersion Program)就是阎老师”蟹篓中的一只蟹”。这门课程是世界上第一堂“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也是阎老师经过考察、实践、再考察、再实践的探索,适应美国教育体制推出的课程。它依托于美国第二外语教学中近年来接受度越来越高的浸润式教学法,面向已经具备了一定中文听说能力的中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阎老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全程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这样的授课模式前所未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七年来,八所孔子课堂,4000多名学生通过“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认识并能熟练书写中国书法甲骨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六体,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传统。

 

      另一方面,企业家的精神让他不满足于将书法教学的场地局限在校园中,每次孔子学院开放日阎老师都会带领孔院的老师们在社区内举办展览、表演等。这些普及性推广活动让社区中的美国居民也有机会接触到书法文化。灵感层出不穷,老师们也渐渐习惯了快速的工作节奏。孔院人少事多,这种现实也将阎老师训练成了“多面手”, “Yan,you are not a teacher,you are a journalist, a great servant leader.”这是阎老师曾经的同事,费佛尔大学的校长对他的评价。因为大多数时候,阎老师总是肩上扛着一台摄像机,穿梭在各种文化推广活动的现场。

“一本写给世界读者的中国书法书“

      世界中国学研究会的网站出版版块的页面设计非常有特色,背景是持续播放的一段动画,展示的是《六体书》的阅读方法。“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加直观地让人们了解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阎老师解释道。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书法类书籍,《六体书》全名为《囊括万殊 裁成一相:中国汉字“六体书”艺术》,是阎老师与他的老朋友,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赵宏老师主导完成。这本书在2011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经典出版工程”奖,2014年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书”,2015年3月,代表中国到莱比锡参评“世界最美的书”,并且在今年6月又荣获三年一度的中国政府大奖装帧奖。阎老师自己提及此书也不吝赞美之词,称它为“5000年第一部以西方视角解读中国五千年汉字艺术巨著”、西方媒体称该书是“21世纪中国书法进入世界人文学科的新面孔”。怎样让西方人对中国书法产生好奇心,进而想要去了解甚至喜爱中国书法?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阎老师。而《六体书》的出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能让西方人在对书法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接受中国文化,因为其中不仅凝聚着文化的价值,也饱含更多西方美学意蕴。

 

     《六体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且在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下将在美国出版。下一步,阎老师计划与赵宏老师将《六体书》改写成分册,每册解读一个汉字,共50册。这个计划是阎老师针对受众群体产生的想法,“做成分册一本书会变得很薄,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会降低售价,也能够扩大读者群。”

”让每一个西方人喜欢汉字“

      西方歌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数百年来一直深受西方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的喜爱。阎老师作为西方歌剧发烧友,可以用意大利语吟唱十几部歌剧咏叹调。对西方歌剧的深入了解和跨文化研究的学术方向,让阎老师萌生了将书法和歌剧这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想法。“翰墨华韵”歌剧书法演出应运而生。虽然在这一设想提出的时候,也曾受到质疑。但阎老师始终认为,文化的输出不应当是盲目的,本土化的推广才能产生良性的效果。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曾在歌剧《图兰朵(Turandot)》中融入中国歌曲《茉莉花》的旋律,这让阎老师认识到,中西方的艺术包含共性元素。“翰墨华韵”以此为鉴,把歌剧和书法写作相结合,西洋乐器与中国古筝演奏相结合,让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西方观众也能够从熟悉的艺术形式出发,在中西艺术的结合中产生共鸣,从而对书法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萌生兴趣。

 

      “翰墨华韵”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阎老师意识到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进而达到中国书法推广的目的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中西合璧”是阎老师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启动的另一项目,德国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大家西蓓莉 · 舒尔茨(Sibylle Schwarz)女士和书法家赵宏老师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合作者。中国书法和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蕴含的简约主义思想让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虽然面临着西方观众可能更倾向于欣赏绘画作品,阎老师认为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毕竟站在西方观众的立场,超现实主义绘画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的结合也让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书法产生了兴趣。

 

      在推动中国书法海外传播的几年中,阎老师自己导演、制作、编辑、剪辑了近五百部有关汉字书法的短片,其中在自己家餐厅里拍摄的名为《汉字5000年演变史》的短片,2015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播放。这部时间约五分钟的短片播出之后,引起了到场西方观众的巨大反响。为了实现让西方人“一分钟了解中国汉字5000年”,阎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设想:“接下来,我还希望做一系列这种短片,配上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音乐, 目前我在与中美数位作曲家合作为影片配乐。它播放的地点可能是博物馆,也可能是校园,甚至可能是地铁站。对方也许没有耐心花费一部电影的时间去了解陌生的文化,但是做成短片,只要他路过,就能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这样短暂的驻足就能让他迅速了解中国汉字五千年的演变历程。”

 

      书法本身是一门非常难的艺术,怎么将最难的东西,做到最简单?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推广,阎老师都煞费苦心。他认为,文化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应当是局限在书本上的,在某些时候,文化输出需要强势的态度,这也是他选择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两条道路的原因。

 

      为了能够了解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开展中西跨文化研究,阎老师选择暂时离开美国,到北外攻读博士学位。阎老师坦言,虽然自己身在中国,几十年的异国生活已经让他与故乡产生了距离感。如今,大多数时间,他选择一个人呆在家里,呆在自己的书桌前,尽管回归了学生的身份,同时他还担任世界中国学研究会美国总部CEO和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仍然有许多工作和研究在充实着他的生活。

     

      多年来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已经让他形成了自己的生物钟。“我从来不需要闹钟,尽管有时为了稳妥我还是会使用它。”阎老师很少喝咖啡, 听着喜欢的歌剧咏叹调,工作加班时他从来不会感觉到疲倦。他选择用“benevolence(仁爱)”一词来形容自己以及团队所做的工作,这种对中西方文化的热爱令他作为一位海外华人,一直在推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融合与传播事业中充满激情。

 

      在2013年美国孔子学院成立五周年大会发言中,与阎老师进行多次合作的赵宏教授曾这样评价他:“既有艺术家的才思与热情,又有学者的严谨与勤奋,还有企业家的精明与强悍。”对此,阎老师表示他认同赵老师的看法,并且这也正是他不断追求的目标。

 

      十一月北京的寒风中,阎老师边翻看手机边等待出租车的到来,也许他在查看自己的邮箱,在大洋彼岸,仍然有许多事情在等待他去完成。

CLICK TO ENLARGE THE IMAGES 点击放大图片

阎伟红简历:(英文名:JOHN Y. MORGAN)

策展人、作家、美中教育、文化和商业高级咨询顾问。现任美国世界中国学研究学会首席执行官;前美国银行行长休 • 麦考当代艺术中心国际委员会主席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学术研究:

  • 中国学以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学、中西美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与推广。

  • 汉字书法文化与美国STEM/STEAM教育研究。(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和Mathematic数学)

  • 汉字书法文化与脑可塑性研究。

  • 汉字书法文化与西方当代美学研究。

  • "笔墨驰"项目创始人、世界中国学研究会创始人、"约翰 • 摩根全球汉字实验室"创始人。

​世界中國學研究會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Thank you for visiting us. Please use the form below to submit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 and we will try to respond as soon as possible.  

謝謝您訪問我們的網站。請使用以下表格提交任何問題或意見,我們將盡快作出回應。

研究會使命/Misson - World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00:00
  • b2de9c82d158ccbf5da8f6821bd8bc3eb1354175
  • imgretroscann224
  • 1C8B77B4D8ACC843FFC6DB1027BCCDA5
  • Screen Shot 2016-11-22 at 8.08.33 PM
  • 526802_10150854242378059_1767858215_n
  • Screen Shot 2016-11-22 at 2.01.09 PM
  • aata_logo
  • Screen Shot 2018-01-30 at 8.35.21 AM
  • 石彼得
  • IMG_0163
  • White Instagram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White Facebook Icon

笔墨驰-BIMOCHism

文房四寶-京劇臉譜-超現實主義藝術

Chinese four treasures-Peking Opera-Surrealism

SIBYLLE SCHWARZ, GERMAN ARTIST,

HONG ZHAO, CHINESE CALLIGRAPHER

Library of Congress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

美國國會圖書館 

中國研究基金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ZHANG DAWO 張大我

Australian Chinese Contemporary Ink Artist

Peter Kocak 石 • 彼得

BRYCE REAGAN - 布萊斯 • 里根​

創造更好的教育

Success! Message received.

Copy Right @ WACS, 2016. 

bottom of page